在人工智能領域,模仿生物神經網絡(特別是大腦)結構與功能的算法模型,被稱之為人工神經網絡。而這些算法得以運用還需要數據處理能力強大的芯片作為載體。
不過現在,貌似科學家們可以有新玩法了,既不需要模仿,也不需要載體,因為近日有報道稱,澳大利亞科研人員在芯片上直接培育出了腦細胞。
這項報道源于相關科研人員在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發(fā)表的論文,介紹了他們研發(fā)的新型裝置。
通過在半導體芯片上構建磷化銦材料的納米管支架,這種材料一般被用于LED和太陽能電池裝置的制備,據稱用在與腦細胞連接的領域還是第一次。將這些納米管排列成方形網格,每個支架上放置約50個嚙齒動物的腦細胞,隨后對其進行培養(yǎng)觀察。
而單個計算元件研究意義有限,在這個裝置上,澳洲科學家不僅培植了腦細胞,還重建了這些神經細胞的回路。據稱,這才是一直一來實驗室探索正在面臨的難題。
這項創(chuàng)新研究的作者,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材料工程師Vini Gautam表示,他們希望通過這套裝置,探索腦信號的處理過程。更基礎一點的,甚至包括神經元的生長以及連接。因為實驗室條件下,腦神經的連接往往具備比較大的隨機性。然而在真是的大腦環(huán)境中,神經元的連接往往具備一定的導向性。而想要總結這種導向性的規(guī)律,就成了神經科學的根本問題。
Gautam介紹這次實驗的關鍵性結論在于,他們此次的實驗所觀測到的神經元的連接并不是完全隨機的,而是具備一定的取向性。神經元突觸在于其他神經元細胞連接時,生長方向在網格陣列中表現為直線生長。這就意味著,通過控制納米管支架網格的走向,科學家們可以控制神經元細胞的連接取向了。通過對支架工具的合理運用,科學家們也將更有效地研究生物神經回路。
或許這樣的裝置讓我們更容易聯想到近來科技圈很火的“腦機”。而對于它的研究者而言,找出這種規(guī)律,可以掌握一種可能性,就是人造部分大腦神經回路。當病患的腦回路出現問題時,即可進行“硬件更換”,從而幫助治療多種神經疾病。
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,聚焦產業(yè)、科技、創(chuàng)新等研究領域,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(yè)資訊。每天對全球產業(yè)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,并對熱點行業(yè)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。以獨到的專業(yè)視角,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、決策支持平臺!
廣告、內容合作請點這里:
尋求報道 ??相關閱讀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注明"轉載來源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,如發(fā)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,
煩請聯系:jsb@chinairn.com、0755-23619058,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。
精彩推薦
圖片資訊
行業(yè)研究院
中國中央商務區(qū)建設行業(yè)投資規(guī)劃分析及前景預測咨詢
中央商務區(qū)建設行業(yè)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
融資租賃擔保行業(yè)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融資租賃擔保行業(yè)的
出版社行業(yè)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入手